七八十时代的东北乡村,有些村屯还没有通电。到了晚上,最常见的照明东西有两种:油灯和蜡烛。
油灯是用铁皮打制的,四周镶嵌着一圈玻璃,中心穿一根灯芯,里边有一个燃料盒,燃料可所以火油,也可所以其他油脂。这种油灯形状像是马蹄,所以被称号为“马蹄灯”,由于其杰出的防风作用,有的人叫它“气死风灯”。
这种灯的缺陷是照明面积小,油料焚烧时还会挥宣布呛人的烟味儿。我爬在桌子上,就着油灯写幼儿班作业,为了更亮一些,我使劲儿往灯前凑,两个鼻孔很快被熏黑了。
油灯的底座非常平稳,放在木桌上很瓷实,容易不会倒,上方还有一个铁丝拎手。我常常趁妈妈不注意,拎着油灯去菜园子里捉蛐蛐儿和蝲蝲蛄玩儿,被妈妈捉住后往往会挨一顿揍,由于妈妈怕我把柴草垛点着了。
我关于油灯的回忆多少有些含糊,由于我即将上小学的时分,蜡烛开端流行起来,很快替代了油灯的方位。
平常用的蜡烛多数是赤色的,约莫比成年人的大拇指粗一些,二三十厘米长,五分钱一根,省着点能用两三天。
蜡烛点着后火光出现美丽的水滴形,朦胧心爱,有的蜡烛里会掺杂一点廉价香料,焚烧时释放出好闻的气味。我最喜欢搜集蜡烛油,积累多了用火烤软,能够当橡皮泥玩儿,捏出各种美观的小动物。
咱们家有一对尺许高的铸铁烛台,黑漆漆的,很重很压手,最顶端有一个浅浅的圆形凹槽,凹槽里伸出一支短短的尖刺,用来固定蜡烛。蜡烛放在烛台上,高度更高,照明的规模也就更大。
那时节家家户户都有烛台,原料色彩形状各异,有陶瓷的仿古宫殿人物,纯铜的八仙过海,还有熟铁的西游记系列,各具特色,甚至能称得上是一种文明现象了。
还有一种高科技的家用电器,简直家家必备,那便是手电筒,一般都是外出走夜路的时分用。
那时分的手电筒是亮银色的,看上去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,前置一颗指甲盖巨细的灯泡,上三到四节一号电池就能照明。除了固定开关以外,还有一个赤色的小按钮,按一下手电筒就亮一下。假如装电池的后盖松了,塞进去一枚五分钱硬币,就能持续通电,甭提多奇特了。
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分,晚上放学回家吃饭,发现妈妈正在用腊肉炖豆角,还去集市上打回一桶白酒,原来是镇上的电工来咱们家架电线了!
那时分的电工真是神威,腰上别着牛皮做的东西包,插着三大件:钳子、扳手、螺丝刀。作为光亮使者,走到哪里都受人敬重。
电工们先是在我家宅院外面竖起一根电线杆,便是用柏油刷过的松木杆,上面拧着两个瓷葫芦,把电线接进屋里。一百瓦的灯泡用花线吊在棚顶,作为开关的灯绳顺着墙角垂下来,悄悄一拉,灯泡就亮了。
记住通电的当晚,我爸破天荒喝了一斤白酒,而且振奋的把家里的蜡烛都扔壕沟里去了。
不过这也闹了一个大笑话,由于那个时代的电量供给缺乏,晚上常常停电,我爸又灰溜溜的去供销社买了一包蜡烛回来,还被我妈骂了一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