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环球平台app下载 >

环球平台app下载

古代照明工具一览瓷器还能这么用

   时间:2023-06-03 07:41:11   来源:环球平台app下载

  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。《楚辞》: “室中之观多珍怪, 蘭膏明烛华容备,” 《文子》:“鸣铎以声自毁, 膏烛以明自销。”

  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。三国、西晋时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,开始用瓷烛台。

  羊形烛台曾被认为是插物的插座。它的造型与河北省满城中田王刘胜墓所出的铜羊灯一模一样,唯一的区别是铜羊灯的羊背可以翻转搁在羊头上作灯盏,瓷羊的额部镂一圆孔,用以插烛,两者的照明点都在羊头上。

  狮形烛台过去定为“水注”,认为是盛水的文具。它的成型方法与当时盛行的蛙形水盂、敛口扁圆腹水盂完全不同,后者都是拉坯成型,有一个器壁薄而光滑的扁圆形腹以贮水、狮形烛台用模印法成型,器体厚重,内壁凹凸不平,有管状口而无流,不像盛水的样子,也与砚、笔简等文具不相匹配。

  有的烛台在狮背上:骑坐一人,头戴管状高冠,显然是插烛的器内,所以从实用、形态和休重来看,都以插烛照明为宜。

  1975年绍兴县上游公社长红大队黄公山出土的一件南朝时期狮形烛台,狮首向左上方回顾,尾巴上竖,四肢伏地,背部负方座,座上挑长方形横梁,梁面置并列的三个圆筒形管,管径上大下小,平底,与器腹不通。

  此器的下部与狮形烛台相同,其插烛部分又与福建等地常见的双管、四管烛台相似。这就进一步证明,这类器物不是水注,而是插烛照明用的烛台。

  油灯的基本造型是山油盏、灯柱和承盘一部分构成,南京市清凉山吴基出土的一件油灯,承柱作成熊形,蹲坐在承盘内,头顶和前肢托着油盏,造型分生动,而且在承盘底部刻有“甘露元年五月造”的铭文,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国。

  此类油盏在西晋时继续烧造,有的在水盘下附三能足,造型庄重。有的在灯柱上堆塑裸体人像。

  东晋、南朝时的油盏,纹饰简朴,只在圆筒形的灯柱上饰几道凸弦纹,有的承盘下装与蹄形三足。低灯柱细长,把放光体托尚,便于照远。